
钟灵毓秀,天下文枢,南京,这座被历史与诗文浸润的古城,以其深厚的底蕴,被冠以“世界文学之都”桂冠。
而十里秦淮,则是南京流淌不息的千年文脉。这里的水波,倒映过六朝的灯火,荡漾过唐宋的诗词,承载过明清的传奇。
今天就跟着小丽,让我们沿河漫步,来一场金陵文脉之旅吧!

01 )
leesun
秦淮河畔的唐诗
如果说秦淮河是一条流光溢彩的丝带,那么唐诗便是绣于其上的珠玉。诗人们在此临水抒怀,将个人的感喟与家国的兴亡,一同揉碎在粼粼波光里。
泊秦淮 唐 杜牧
烟笼寒水月笼沙,
夜泊秦淮近酒家。
商女不知亡国恨,
隔江犹唱后庭花。
秦淮河
杜牧的一首《泊秦淮》,为这条蜿蜒的河水,定下了繁华与忧思交织的基调。
白日的秦淮河,是夫子庙的热闹,是江南贡院的文气。而当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秦淮则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。
画舫凌波,丝竹缥缈,漫步秦淮灯火,仿佛真能听见那穿越了历史的歌声。
这一刻,分不清是我走入了杜牧的诗,还是诗映照进了我的现实。

第二站
乌
衣
巷
乌衣巷 刘禹锡
朱雀桥边野草花,
乌衣巷口夕阳斜。
旧时王谢堂前燕,
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从秦淮河的繁华与悲怆中稍稍抽身,拐进不远处那条看似寻常的巷陌——乌衣巷。
昔日,这里是东晋名门比邻而居的所在,有高门士族车马喧嚣的风流。而如今,当年谈玄论道的乌衣名士早已化作尘土,那飞来飞去的燕子,又是否还是晋代的那一只?
短短的小巷,象征着六朝繁华与衰落,承载着世事变迁的哲学。它的名字,因刘禹锡的诗,被刻进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。
功名利禄终将消散,而文化和诗篇永存。

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
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
白鹭洲
千年前李太白遭赐金还山,南游金陵,登临凤凰台,见三山若隐若现,白鹭洲将江水分流之景,感叹吴国的宫殿已成杂草丛生的小路,东晋的豪门贵族也早已化作坟丘,遂提笔写下《登金陵凤凰台》。
如今的秦淮河畔,虽已难觅凤凰踪迹,但诗仙的一声长叹,任时代变迁,风骨犹存。



02 )
leesun
桃叶渡口的情歌
桃叶复桃叶,渡江不用楫。
但渡无所苦,我自迎接汝。
在秦淮河与古青溪交汇之处,有一处浪漫的渡口:桃叶渡。
渡口名源自书法家王献之与爱妾桃叶。因渡口风急水深,王献之每每亲至渡口迎接,护她周全。
“桃叶复桃叶,渡江不用楫。”王献之为心爱之人写下的《桃叶歌》,让这个小小的渡口从此被浸染了千年不散的浪漫。他或许曾在此处无数次凝望,等着那一叶扁舟,载着心上人渡过粼粼春波。
如今,舟楫已逝,人声渐远,可当风起时,岸边的垂柳轻拂,仿佛还能看到那个只为一人横舟等待的身影。

03 )
leesun
秦淮旧馆与《桃花扇》

“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,秦淮水榭花开早,谁知道容易冰消!”
“归来谁念王孙瘦,重访秦淮帘下钩。徘徊久,问桃花昔游,这江乡,今年不似旧温柔。”
在秦淮河的柔波侧畔,坐落着一座媚香楼,这里曾是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寓所。
血溅素扇,点染成桃花,这凄艳的意象出自孔尚任的《桃花扇》。当年,李香君与侯方域在秦淮河畔定情,后来山河破碎,人事离分,李香君以头撞柱,鲜血溅扇。那点点殷红,被点染成了灼灼桃花。一把小小的纨扇,从此承载了故国之思、忠贞之志。
“白骨青灰长艾萧,桃花扇底送南朝”,作者取李香君故事,借离合之情,写兴亡之感。于是,风月点缀的丝竹声,变调成亡国之音的哀戚,才子佳人的爱情传奇,也化作一个时代崩塌前的绝唱。
如今河水依旧静静流淌,洗尽了过往的脂粉与悲欢,但《桃花扇》为这条金粉之河,平添了一份荡气回肠的悲壮。
04 )
leesun
江南贡院与《儒林外史》
“转眼长夏已过,又是新秋,清风戒寒,那秦淮河另是一番景致。
“那秦淮,到了有月色的时候,越是夜色已深,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,凄清委婉,动人心魄。”
就在这繁华的河畔边,有一位贫寒的文人,对着眼前的热闹,写尽了世间的功名与虚伪,他便是吴敬梓。他的寓所“秦淮水亭”,正是《儒林外史》的诞生地,而夫子庙旁的江南贡院,便是书中场景的重要原型。他用一支辛辣的笔,画出了功名富贵无凭据,可字里行间,也深深浸润着对此地市井烟火与人间真情的眷恋。
而如今,夫子庙依然游人如织,江南贡院的旧址上,则建起了中国科举博物馆。我们巡步其间,仿佛仍能看见那位冷眼热肠的先生,又或者,是我们不经意间,已踏入了他笔下那幅活色生香的市井长卷。

结语 )
leesun
南京,是这样一座城市:
它被文字反复书写,
也因文字而获得永恒。
秦淮河畔寄寓着,
诗人的忧思,恋人的清歌,
文人的悲辛,民族的壮烈…
当你踏上这片土地时,
你看到的不只是风景,
更是一页页流动的文学史。
下期想云逛南京哪里?
评论区告诉我们,满足你的小要求~
